天蓝地绿,水清景明。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画卷正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徐徐展开。
近年来,海西州公安机关创新构建“生态警务”新模式,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忠实履行打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违法犯罪职责使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筑牢柴达木生态屏障筑起坚实法治防线。近日,“法治护航新征程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海西行采访组走进海西州公安局,探寻这里生态保护的创新之举,感受海西州生态环境变化的法治力量。
常态巡防,构建“绿色护盾”
清晨的戈壁寒意未消,格尔木市公安局的“生态警长”已开始新一天的巡护工作。他们穿梭于草地和戈壁之间,目光如炬,时而拿起望远镜,时而低头做记录,脚步勘踏至每一个角落,仔细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这是海西州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生态警长开展日常生态巡护的一个缩影,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采访之前记者了解到,针对海西州地广人稀、警力有限的实际,2024年年底,海西州公安局创新构建覆盖全州的“生态警务”工作机制。该机制有效整合林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牧、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力量,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执法打击“刀把子”优势,统一领导、组织、落实并监督辖区公安机关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保护、违法犯罪打击及治安秩序维护工作,为海西州生态环境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海西州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何晏邦指着墙上的组织架构图向记者介绍道:“我们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设立、逐级负责’原则,由州、县(市、行委)、乡(镇、街道)派出所主要领导担任同级‘生态警长’,分管领导担任‘生态副警长’。‘生态警长’是辖区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推动维护辖区生态治安秩序稳定,牵头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依法严惩危害森林、草原、湿地、河湖、矿产、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违法犯罪,严肃查处暴力抗法及阻碍执法行为,切实维护全省生态环境资源安全。”
各辖区生态警长带领民警、辅警队伍,常态化开展生态资源领域治安检查。“最远的巡护点往返需要十几天。有些地方只能徒步深入。虽然辛苦,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好这片土地。”州级“生态警长”陈永海言语间充满责任与坚定。面对记者采访他说:“作为‘生态警长’,与民警共同巡查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延伸了保护触角,守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重拳出击,守护“绿色净土”
“对非法盗猎、非法采矿行为,我们坚决零容忍!”谈及打击非法狩猎,海西州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政委马军回忆起一起案件,6月26日,格尔木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民警在巡逻过程中发现可疑车辆,对方见警车后仓皇逃窜。民警追踪至乌图美仁乡草原管护站附近,在一处废旧房屋内查获两头被非法猎捕的活体野牦牛牛犊,现场控制了相关人员。经深挖细查,最终对3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非法猎捕、交易、非法采矿,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而且恢复起来极为艰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绝不姑息,以零容忍的态度,从严从重打击,绝不姑息。”马军眼神坚定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海西州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坚持打源头、端窝点、摧网络、断链条、追流向,以雷霆之势依法严打生态资源领域违法犯罪,为生态环境安全撑起坚实的“保护伞”。
“随着系列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海西州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非法捕猎、采矿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马军说。截至目前,海西州公安机关共设立“生态警长”106名,设置公示牌60块。
普法润心,共护生态家园
“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发现盗猎请立即报警。”
“游客朋友请注意安全,请勿随意进入无人区,避免惊扰野生动物。”
……
以法润心,以文铸魂。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正值旅游旺季,海西州公安机关各地区“生态警长”和派出所民警、辅警们走上大街小巷,通过发放图文并茂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手册》、设置典型案例展板、开展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当地群众、来往游客讲解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他们宛如一道流动的风景线,穿行在景区之中,穿梭在游客之间,答疑解惑,守护和谐,为海西的碧水蓝天净土贡献着司法力量。
“原来这里有这么多珍稀物种,我们一定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守护它们。”一名游客聆听讲解后深有感触。
说起这几年的普法成果,马军对记者感慨道:“过去部分牧民保护意识不强,偶有野生动物误入家中被伤害的情况。经过持续普法宣传,大家的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显著增强,遇到类似情况会第一时间联系林草或公安部门,发现盗猎线索也能及时举报。”
海西州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将宣传教育作为“生态警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有效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生态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巍巍昆仑山,茫茫戈壁滩。海西州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勇担使命,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镌刻于心,以“公安蓝”的坚守为生态环境发展筑牢法治屏障,让绿色成为海西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