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几把椅子,一壶热茶。6月12日,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的一场“居民夜谈会”吸引了附近的村民们围坐一堂。
“乡亲们,分家产就像分客家酿豆腐,要公平还要讲究方法。”村居法官的客家话在茶香中缓缓流淌,晦涩的法律条文在笑声中化作乡土智慧,一起赡养纠纷随之化解:子女当场认错,老人眉头舒展。
这样的场景,正是上杭县人民法院古田法庭“法润村居”机制的生动缩影。古田法庭村居法官用脚底板踏出的司法足迹,正将“公平正义”四个大字镌刻在红土地的肌理之上。
变“坐堂问案”为“田埂办案”
当村居法官用客家话将继承法比作“分客家酿豆腐”时,法律条文悄然化作村民手中的生活指南,“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在泥土的芬芳与夜谈会的暖光中,具象为可触可感的温度。
过去法官在法庭等矛盾,如今法官到田头灭“火苗”,这种转变不止于形式。古田法庭的5名法官(法官助理)挂钩辖区4个乡镇(街)的85个村(居),定点与基层村居紧密对接,做实社情排查、纠纷化解、指导调解、执行联络、信访化解、法律宣传等八项职责,实现司法服务全覆盖。
村居法官驻村夜访察民情
从土地承包到婚约财产,“一村一册”的社情档案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们的法律需求,法官的脚步走到哪里,法治的根系便延伸到哪里。
五龙村党支部书记廖炎河至今记得,一起因宅基地引发的邻里纠纷,正是村居法官带着民法典条文和测绘工具,在争议地块现场踏勘,用方言逐条解释“相邻权”,最终让双方在田埂边握手言和。
村居法官实地勘察测量涉宅基地争议土地
从“坐堂问案”到“田埂办案”,变的是空间距离,不变的是初心使命。当法官的双脚沾满红土,当法条融入客家谚语,司法的庄严不再囿于高台,而是生长在每寸需要法治滋养的土地上。
化“单兵作战”为“解纷联盟”
2023年,古田镇某村一对堂兄弟的房屋纠纷,曾让多方调解力量铩羽而归——罗华(化名)拆房不慎损毁罗强(化名)家的墙面,双方从争执升级至阻工对抗,镇司法所多次调解无果,工程停滞两年,亲情裂隙愈深。
“传统单一调解像拳头砸冰,越用力冰越硬。”村居法官吴胜佳深知,亲情与利益交织的坚冰,需靠多元合力才能融化。
村居法官联合司法所干部在田间调解纠纷
转机发生在“星火调解室”。吴胜佳召集人大代表、村支书、调解员发起“红土帮调”——人大代表以宗亲长辈身份唤醒血脉亲情,村支书掐着计算器帮双方核算停工损失,调解员背靠背疏导情绪,法官则锚定法律底线……
当罗华听到“延误工期每日损失300元”,罗强听到“修复费超2万需司法鉴定”时,双方对抗情绪终于松动。“你要理性看待赔偿,想想修复成本和兄弟情谊。”法官的劝解,在多方协作铺垫下直抵人心。
村居法官联合人大代表、村干部等调解纠纷
最终,兄弟俩在调解室握手言和:罗华当场赔偿2万元,罗强承诺不再阻工。这场联动调解,正是古田法庭“红色解纷联盟”的缩影——在党委领导下,基层法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干部、调解员拧成一股绳,依托“红古田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站”等阵地,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解纷力量重构的背后,是基层治理智慧的升维。当亲情在理性中复苏,当积怨在协作中消融,司法的意义早已超越一纸协议,成为修复社会肌体的鲜活实践。
融“传统法理”于“红色基因”
在古田镇苏家坡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中,“抵制高价彩礼”“保护红色遗存”等条款格外醒目。这些由古田法庭指导、村民集体议定的条文,将法治精神织入乡土规则的经纬。
这种融合深入肌理。在溪背村的“法治夜校”,村居法官将文物保护法译为客家谚语:“祖屋旧墙莫乱拆,红色血脉代代传”;针对高价彩礼顽疾,五龙村将“嫁女不是卖女儿,幸福莫用秤来称”写入村规。
法官到古田会议会址群红四军旧居八斗堂、滋树堂的保护修缮工程施工现场查看
更关键的是,古田法庭创新设立“红色nba官方博彩官网遗存保护合议庭”,聘请纪念馆专家为咨询员,以“三审合一”机制集中审理涉红色遗产案件。当廖氏兄弟为“笃厚堂”权属争执时,合议庭依据史料和村规民约双轨确权,让红色遗址重归宁静。
而真正的升华,在于心结的化解。
古田法庭村居法官深入苏家坡村走访调研村规民约修订情况
一起抚养权变更案中,吴胜佳发现当事人老官的心结是“孙子改姓便不再是自家人”后,便带着老官来到派出所,请民警帮忙解释“改姓需父母双方同意”的法律程序,并促成孩子的母亲承诺“只迁户口不改姓”,最终化解了双方当事人的心结。
事后,老官摸着孙子的头笑了:“血脉断不了,规矩也乱不了!”这正印证了古田法庭的“红土审判观”:案结不是终点,心通才是归途。
村居法官深入景区开展普法宣讲
从村规民约的契约升级,到客家话里的法理共情,法治的种子在红土地扎根抽穗。如今,古田镇五龙村蝉联“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民遇事翻村规、解纷靠乡音已成常态。当规则从纸面走进心里,自治便有了灵魂,法治便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