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露时,葫芦湖湖面轻纱曼舞,一片宁静祥和,当一抹阳光刺破云霄,岸边各式建筑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坐落于葫芦湖畔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将佤山云海的浩瀚、南滚河水的清澈,凝练成法槌起落间的永恒韵律,在山水间书写出司法为民的诗行。每一行都镌刻着守护公平正义的理想,每一段都彰显着“如我在诉”的担当。
水镜照心——“湖畔法院”的哲学
在一起跨境涉茶纠纷中,沧源县法院法官邀请双方当事人到坐落于湖中心的廊桥上进行调解。
在湖水的映照下,原本剑拔弩张的纠纷最终被平和地化解。葫芦湖用它的“语言”诠释着司法真谛:裁决如水平直,调解若水融通。这方水镜,不仅映照天地,更照见人心,成为定分止争的天然“法苑”。
三叠法韵——山水司法的沧源实践
一:佤山上的巡回审判
元宵节刚过,家家户户还洋溢着新春的喜悦,法官助理小李托举着国徽端端正正地挂在民族团结广场上,沧源县法院把巡回法庭“搬”到了这里。
边境村寨的岩某因法律意识淡薄,轻信他人“轻松赚钱”的诱惑,企图协助外籍人员非法入境,在家中被民警抓获,后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元。庭审结束后,法官结合这一案例向村民进行宣传教育:“无论是自己偷渡,还是协助他人偷渡,都要面临法律的制裁。大家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念,以身试法。”岩某的案例让村民们深受触动,大家纷纷表示会守住法律底线,主动举报此类违法线索,共同筑牢佤山边境的安全防线。
二:水波间的村寨普法
沧源县法院的法官干警们时常穿梭于佤山深处的村村寨寨,聚焦边境贸易、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发展中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湖畔亭榭、榕树脚下、农户院坝里生动开讲“法治小课堂”。法官们用“佤汉双语”深入浅出地讲解防范电信诈骗的“防火墙”、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避坑指南”、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护身符”、走私偷渡的“高压线”等法律知识,在润物无声中织密了风险防范的网络,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滋养着佤山边境村寨社会诚信体系的“大树”茁壮成长。
周某与刀某为邻居,雨季时雨水沿着刀某房屋石棉瓦溅至周某屋后,致周某家墙体潮湿。经过协商后,刀某虽切割了房檐,却在两家间唯一水泥路通道上挖出近4平方米废水池,仅留30公分通道,使周某车辆无法通行。周某交涉无果,矛盾难解。承办法官走访后发现二人因排污管漏水、通道堆柴火等问题积怨已久,经常发生争吵,认为诉讼不利于化解矛盾,遂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现场勘查并调解,释法明理引导双方以和为贵。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周某自愿修缮道路,刀某承诺不再损路、堆物并检修管道,纠纷被圆满解决。
火塘的光亮温柔而闪亮,跳跃的火光“噼噼啪啪”作响,映红了双方当事人的脸庞,严谨的法律条文仿佛也在古老的《司岗里》创世歌谣中找到了共鸣,获得了抚慰人心的温度。
三:月影下的双语调解
当暮色四合,沧源县法院亮起点点星光,“乖唠勐”(佤语,意为“好好说”)调解室的门扉在波光中敞开。法官带着助理,耐心倾听着视频那端当事人的诉求,用佤汉“双语”释法明理,如晚风般在湖面荡开,熨帖着当事人的心绪。
一位佤族大叔将自己辛苦种植的杉松卖给他人,本想着儿子即将结婚,正是用钱的时候,还可以改善家里的生活。但是之后只陆续收到了木材款20000元,还有50000多元没有音讯,大叔无奈之下选择到法院起诉。了解到了大叔的困难,干警积极帮助他联系被告,协商分期还款方案,最终让大叔的木材款得到了法律的确认,保障了他的权益。
“债务纠纷像水草,越缠越紧伤鱼虾。分期付款就是解开水草的手!”古老的佤族谚语与现代法治理念在此刻水乳交融,月光下,法理与情理在“乖唠勐”的智慧中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当事人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法雨润疆——司法守护的山水生灵
葫芦湖的澄澈与南滚河的生机,是沧源最宝贵的财富。沧源县法院的法官们深知,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就是守护边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金山银山。
在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中,法庭没有简单一判了之。承办法官深入案发地调查,邀请生态专家参与庭审,不仅依法严惩了破坏者,更创新性地判决被告承担“增殖放流”的生态修复责任。当一尾尾鱼苗在法官、被告及村民的共同见证下回归清澈的南滚河,司法利剑化为守护生灵的温柔力量,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司法担当。这座“湖畔法院”,成为山水生灵的忠诚司法卫士。
法泽长流——佤山孕育的司法基因
从沧源佤山这片热土成长起来的执行法官鲍卫忠,他的办公室文件柜上粘贴着各式的便利贴——上面不仅标注着案件的各类情况,还注明了村寨的位置,更细致地标记着各处的巡回审判点、双语调解联络站和重点帮扶对象。
“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我们本就该立在山水与人心交界处。”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扎根边疆司法二十余载的生动写照。他翻山越岭蹚水过河,用佤语与老乡拉家常、释法理,把法律的种子播撒在佤山的每一个角落。
去年泼水节,一幕场景生动诠释了这份融入血脉的司法情怀:当“双语”法官团队前往一个傣族村寨送达文书时,原本心有抵触的被告在听完法官耐心释法后,突然舀起一瓢祝福的清水洒向法警:“按我们傣族的规矩,清水泼过,恩怨洗净,就是新的开始。法官,这债,我认!”这瓢清水,洗去的是隔阂,映照的是人民法官用真心真情赢得信任、化解矛盾的责任担当。
暮色中的葫芦湖畔,归航的法官包里装着沉甸甸的收获:阿佤山新茶农刚拿到的商标注册书,一对中缅情侣的跨境离婚调解协议……湖面倒映着诉讼服务中心依然灯火通明的景象,宛如天地为这些司法守夜人点亮的璀璨星辰。在这里,每道波痕都是未封卷的判例,诉说着人间冷暖;每片浮萍都记录着法治生长的年轮,见证着公平正义在边疆的深深扎根。
“湖畔法院”的故事,时刻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在法官跋山涉水丈量土地时惊起的涟漪里,在老人用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抚摸裁判文书时那安心的指纹中……
(沧源县人民法院)